首页 > 资讯 >

健身变“伤身”!央视揭开公共健身器材偷工减料黑幕

发布时间:2025-06-16 12:43:17来源:
健身器材 “病” 了,你还敢放心用吗?
最近,网上一则关于公共健身器材的话题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,不少人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。有人说在小区健身时,器材突然摇晃,差点摔倒;还有人吐槽,一些看似崭新的器材,用起来却 “嘎吱” 作响,让人胆战心惊。而这一切讨论的源头,正是央视曝光的公共健身器材偷工减料事件。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瞬间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,引发了大家对公共健身器材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。
“便宜没好货”:偷工减料大起底
为了揭开公共健身器材背后的真相,央视记者深入调查,对生产、安装、使用等环节进行了全链条的暗访。这一查,真是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!
在河北定州的大奇连村,这里聚集着众多公共健身器材生产厂家 ,可谓是健身器材生产的 “集中地”。定州市源动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坦言,他们生产的非标准公共健身器材,因为价格便宜,备受商家欢迎。尽管工厂也生产符合新国标的正规产品,但非标器材的出货量却是最大的。
厂家究竟是如何降低成本,生产出这些低价非标器材的呢?首先是在器材的管材壁厚度上做手脚。国标明确要求管材壁厚不得低于 2.75 毫米,可这些厂家生产的器材管材壁厚普遍仅为 2 毫米 。就拿记者在定州市凯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实测来说,工作人员声称管壁厚度符合 2.75mm 国家标准的设备,用卡尺一量,实际壁厚只有 2.1mm 。不仅如此,除锈和喷涂工艺也偷工减料,这使得钢材的抗锈蚀能力和承重强度大幅下降,器材极易出现断裂风险。
安装方式上,厂家也违规操作。按照规定,对于秋千、上肢牵引器、单双杠等非框架式底座器材,严禁使用膨胀螺栓进行地面固定 ,而应采用 “地埋” 方式,以确保器材稳固。但部分厂家为了节省成本,将安装方式从 “地埋” 改成 “地上”,仅依靠四颗十几公分长的膨胀螺钉,将 2 米高的立柱固定在地面 。在宿迁市泗洪县孙园镇薛岗村新建的社区文化体育广场,记者看到新安装的秋千、漫步机等器材,全都采用了这种违规的膨胀螺丝固定的地面安装方式 。
更恶劣的是,一些厂家还随意定制合格证,伪造检测报告 。不管客户需要何种形式的合格证,他们都能按需提供,并直接粘贴到器材上 。甚至有检测中心的人员声称,不需要将器材送检,检测单位也不用来人,直接花钱就能买到检测合格证书 ,还有人建议租借合格的公共健身器材用于检测,让不合格产品披上合规的外衣 。这些虚假的认证,让非标器材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,出现在各个小区、公园、乡村广场等地。
伤人悲剧频发,谁来担责?
由于偷工减料导致的公共健身器材质量问题,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伤人悲剧。在江苏南京,一位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小区里使用健身器材锻炼,当他握住上肢牵引器的把手时,把手突然脱落,老人瞬间失去平衡,重重地摔倒在地,造成手臂骨折 。无独有偶,在山东青岛,一名儿童在公园的秋千上玩耍,秋千的铁链突然断裂,孩子从半空中坠落,头部受伤 。这些意外的发生,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。
那么,当这样的悲剧发生后,谁应该承担责任呢?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》第四十三条规定:“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、他人财产损害的,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,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 。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,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,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 。属于产品销售者的责任,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,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 。” 这就意味着,如果是因为健身器材本身存在质量缺陷,如管材壁厚不达标、零部件易损坏等,导致使用者受伤,受害者可以向生产厂家索赔,也可以向销售这些器材的商家要求赔偿 。
除了生产厂家和销售者,器材的管理者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:“宾馆、商场、银行、车站、机场、体育场馆、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、公共场所的经营者、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,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造成他人损害的,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。” 在公共场所设置公共健身器材的管理者,有责任确保器材的安全性,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。如果因为管理不善,没有及时发现器材的安全隐患,或者对已经损坏的器材没有及时维修、更换,导致使用者受伤,管理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。
监管 “失灵”,问题出在哪?
公共健身器材偷工减料、质量不过关,甚至出现伤人事件,如此乱象丛生,监管的缺失难辞其咎。从生产、安装到验收,各个环节本应有严格的监管机制,为器材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,可现实却并非如此。
在生产环节,监管部门对生产厂家的监管力度不足,未能有效遏制厂家的偷工减料行为。一些厂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违反国家标准,生产非标器材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规成本低 。监管部门的抽检频率低,覆盖面有限,无法及时发现所有问题产品 。而且,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,处罚力度不够,不足以对厂家形成威慑,使得一些厂家心存侥幸,继续生产劣质器材 。
安装环节同样存在监管漏洞。按照规定,健身器材的安装必须符合标准要求,如非框架式底座器材应采用 “地埋” 方式固定 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安装人员违规操作,使用膨胀螺栓替代 “地埋”,而监管部门却未能及时监督纠正 。这其中可能存在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,无法准确判断安装是否合规;也有可能是监管工作流于形式,没有真正深入到安装现场进行细致检查 。
验收环节的监管更是形同虚设。验收本应是保障器材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,可一些检测机构却与厂家勾结,为不合格产品出具虚假的检测报告 。他们不顾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,只为了获取经济利益,使得大量非标器材顺利通过验收,流入市场 。这种检测造假行为的背后,是检测行业的监管混乱,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,让一些不良检测机构有机可乘 。
在整个公共健身器材的产业链中,还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 。一些地方政府在采购健身器材时,过于注重价格因素,忽视了质量 。这就导致一些低价的非标器材更受青睐,而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,降低成本,生产出劣质产品 。同时,在招投标过程中,可能存在权力寻租、不正当竞争等问题,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企业中标,进而生产、安装劣质器材 。这些利益关联,使得监管工作受到重重阻碍,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。
多方发力,让健身器材 “重归健康”
公共健身器材关乎民众的健身安全和生活质量,解决其偷工减料、质量堪忧等问题刻不容缓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公众等多方齐心协力,共同发力。
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,完善相关法规政策,为健身器材的质量监管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。进一步细化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》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健身器材生产、销售、安装、维护等环节的规定,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 。加大对生产、销售劣质健身器材企业的处罚力度,提高其违法成本,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 。比如,除了现有的罚款、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措施外,还可以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。
加强监管力度是关键。市场监管、质检等部门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,增加对生产厂家的抽检频率,扩大抽检范围 ,确保每一批次的健身器材都能符合质量标准 。在安装环节,监管人员要深入现场,严格按照安装标准进行检查,对违规安装行为及时纠正,并对相关责任方进行处罚 。规范验收流程,严厉打击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的行为,对违规检测机构进行停业整顿、吊销资质等处罚 。同时,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对健身器材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加工、销售流通到安装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跟踪 。一旦器材出现质量问题,能够迅速准确地追溯到问题源头,明确责任主体,及时采取召回、维修等措施 。
企业要强化自律意识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。加强内部管理,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工艺控制到产品检测,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 。选用优质的原材料,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,杜绝偷工减料行为 。提高技术水平,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,提高健身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。加强售后服务,建立定期巡检和维护制度,及时发现并解决器材存在的问题 。同时,积极参与行业协会,共同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准则,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监督,对违规企业进行抵制和谴责 。
社会公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。鼓励公众对发现的问题健身器材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氛围 。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举报奖励制度,对提供有效线索的举报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,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。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,提高公众对健身器材质量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,引导公众正确使用健身器材,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安全事故 。可以通过社区宣传、媒体报道、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,普及健身器材的使用常识和安全知识 。
公共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支撑,只有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,从完善法规、加强监管、行业自律、公众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,才能让健身器材 “重归健康”,为民众提供安全、可靠的健身设施,助力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。
别让健身变 “伤身”
公共健身器材本应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好帮手,如今却因偷工减料等问题,沦为潜藏危险的 “定时炸弹” 。从生产源头的违规操作,到监管环节的 “失灵”,再到伤人悲剧的频发,这一系列问题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,也阻碍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。
我们不能让健身器材成为伤人的凶器,不能让健身的热情被安全隐患所浇灭 。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扛起监管大旗,企业能够坚守质量底线,公众能够积极参与监督 。只有各方齐心协力,才能让公共健身器材重归 “健康”,让人们在健身的道路上安心前行 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不久的将来,每一处公共健身场地都充满欢声笑语,每一件健身器材都能安全、稳定地陪伴人们挥洒汗水,真正实现全民健身的美好愿景 。
 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